首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出版發行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6 瀏覽次數:次
“歷史和現實表明,尊重和倡導多樣性,對今天的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太緊迫了。”在12月18日于北京召開的“中國地域文化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在發言時表達了自己對“傳承和弘揚中國地域文化”的看法。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中華書局聯合舉辦。會議期間,主辦方宣布我國首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全卷正式出版發行。
近千專家八年完成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全國各地近千位專家學者及中華書局各位編審共同合作完成,前后歷時8年。
該叢書按我國省級行政區進行劃分,連同港澳臺地區總共34卷。各卷字數為50萬字左右,全卷共計1700萬字。《通覽》上啟文化源頭,下至辛亥革命,概括介紹了各地文化的發展脈絡和亮點。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表示,組織方遇到了不少困難。除了學術難度外,需要協調的工作人員就達到500多位。“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因此信息的溝通、意見的統一都不容易。”
補地域研究空白
“《通覽》為中國繪制了首部大型的分省文化地圖,填補了我國全方位、多視角研究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問及本套叢書出版的意義時,陳進玉作了上述回答。
他表示,從已有研究成果看,大多數地域文化的著作和篇章都是將全國分為幾個領域和大文化區系,而《通覽》則根據我國當前包括港澳臺在內的省級行政區劃各立一章,內容更為全面細致。
記者在翻閱中發現,每一卷都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縱論歷史,敘述文化發展歷程;下編橫分門類,介紹文化亮點、特色。
以浙江卷為例,上編的部分按朝代分類,以時間順序敘述當時浙江的文化發展。下編則突出浙江的民俗、飲食文化等等,甚至連浙菜系里的杭州菜、紹興菜、溫州菜有哪些代表性的菜肴都一一作了描述。
同時,《通覽》十分注重學術性,力求保證內容的真實客觀。根據袁行霈老先生的介紹,叢書既注重儒家思想的闡釋,也對佛教、道道、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及其他民間信仰作了介紹;既突出漢族文化的主體地位,也努力展示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既重視精英文化,也關心庶民文化的描述。
在臺灣卷中,記者看到書中既提到臺灣的漢人及大部分少數民族來自于祖國大陸,也客觀說明了部分少數民族起源于菲律賓、印尼等南島文化圈的事實;既提到臺灣的閩南語起源于福建,也描述了當前閩南語與所謂“臺灣話”的差異。
再加工推廣成果
據陳進玉介紹,《通覽》從開始編撰時就注重學術性、現實性和可讀性的結合。尤其是各卷涉及當地文化亮點、特點以及民俗的部分,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事實上,各地正通過再加工再創造的方式向社會推廣《通覽》叢書。《通覽》廣西卷出版后,廣西電視臺為《通覽》的出版錄制了“廣西歷史文化大講堂”特別節目——《書繪廣西歷史文化地圖》,安徽出版了《安徽文化通覽簡編》,《通覽》上海卷主編孫遜應邀到上海市委黨校作上海地域文化講座,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另外,《通覽》的延伸和續編工作也受到代表們的關注。除了考慮為整套叢書補上1911年后的百年之缺外,不少地區還先行一步,將《通覽》延伸至地市乃至區縣一級。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