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陽:恢復夏歷制 傳承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凝聚力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27 瀏覽次數:次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向大會提交了一篇題為《關于重啟夏歷制的提案》,建議啟用夏歷制。他從科學、人文和歷史傳承等方面分析了夏歷制的現實意義,建議重新恢復傳統夏歷制,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
以下為黃信陽提案內容摘編:
夏朝是中國歷史的第一王朝,擁有較高歷史地位,后人常以華夏自稱,可謂是“中國”的代名詞,與同時期的律歷歷法為夏歷制,夏歷制是中華兒女經歷近五仟年的文化沉淀,是先哲留下的瑰寶,己載入我們華夏民族文化的文明史。但在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議決定:夏歷作為我國保留使用歷法,文革中有人把夏歷改成農歷,使自然科學的發展失律。
夏歷制是以真太陽時間計算,以天體定標點的歷法,依據太陽系的運轉規律。強調以地球運動磁場規律用天干地支作記年,其延生的二十四節氣與律令規律形成的夏歷制歷法是科學的,對萬物生長、人體健康的重要影響,對人類遵循自然,返璞歸真的指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信陽認為,啟用夏歷制具有以下幾方面現實意義:
(一) 科學意義
1、 以嚴格的朔望月定月。夏歷的一個月正是月亮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合力的周期。它實質上發映了以月亮為主的引潮力在一個月和半個月內對大氣、海洋、地殼振動等周期變化的影響。
2、 以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的一年,確定二十四節氣。又反映了太陽輻射在不同季節對地球各地氣候、農事活動的影響。
3、 以60年為輪回周期。而四顆巨行星地心會聚引起地球冬至時公轉半徑變化的周期和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振幅最大的長周期均為60年。
(二) 人文意義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不過,我們現在用的傳統歷法叫夏歷,農歷這個名是四十多年前改的。而孔子和荀子的時代還是周朝,那時候用的歷法是周歷。周歷、夏歷有何區別呢,簡單的說,周歷以冬至為一年的新年,夏歷以正月初一為新年。這又有什么含義呢?有一點天文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冬至那一天是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一天,是地球公轉軌道最偏離太陽的地方,那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從那一天開始,白天就一天天變長了,黑夜就一天天變短了,這叫做,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先賢認識到世界有兩個根本的方面,互相作用和轉化,把它們叫做陰陽。),這就是周歷以冬至為新年的含義。但事實上,冬至之后的那一段時間并沒有變暖和,天氣仍然很寒冷,在北方,冬至到春節之間的一個月左右,反而是最冷的。這說明周歷并不符合人類的生活規律,于是就改訂了歷法,叫做夏歷,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因為,從正月開始,天氣才真正的開始慢慢暖和了,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是從正月開始的,所以夏歷是天人合一的,天地運行規律與人的生活習慣相互結合了。
(三) 歷史傳承文化意義,民族走向繁榮的需要
一個民族能否保持民族的先進性,關鍵在于優秀的文化基礎。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承續下來眾多優秀的精華,應該努力進行發掘和傳承,努力弘揚我們的民族正氣,讓整個中華民族在全世界昂首闊步是承載支撐的脊梁。
黃信陽認為,重啟夏歷制可以有以下兩方面長遠意義:
(一) 增強民族凝聚力,須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基礎。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正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使我們成為中華民族。中國人向來做事情講究符合天道,尊重天意,根據天行有常的規律,通過“理”和“德”來體現出來,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根基之所在,因此必須深入挖掘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二) 重新恢復夏歷制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于天干地支所演變的易理甲子文化和數術學文化信息的交換具有科學肯定和理論指導的意義。夏歷是人類使用時間最久的歷法之一,中國周邊國家大多采用夏歷或依據夏歷為制定歷法的標準(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目前諸多國家正在將夏歷作為申遺項目,我國作為夏歷的發明者和持有者,更要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把夏歷制作為尋求健康延年把握大自然的有效工具,造福后世,利國利民。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