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立德 濟世利人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25 瀏覽次數:次
由中國道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道教協會、臺灣中華道教總會協辦,江西組委會承辦,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于11月25日至26日在江西鷹潭舉行。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高道大德、專家學者和道教信眾2000余人云集道教圣地、正一道祖庭龍虎山,共話“行道立德、濟世利人”,討論道教的誠信思想與慈愛精神、生態智慧以及養生之道,闡釋道文化內涵,弘揚道文化的現代價值。
重積德則無不克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任法融
道和德的觀念是離不開的,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1973年從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手抄本帛書《老子》,通過專家討論以后,說《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有些人問我為什么這樣,我說合理的,“道由德中而體現”。
德從廣義上講,就是利益眾生;從狹義上說,凡是于天下太平、社會穩定、人類健康發展(有利)的舉措,都在德的范疇之內。近年來,暴雨來侵,旱澇不及,地震頻繁,海嘯不斷,尤其是霧霾籠罩天空,什么原因?這與我們人間社會是有關系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從人上來解決。人必須重積德,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老子說“大道甚易而民好靜”。大道至簡,人如果都存心向善而積德,天道就變了。這個意思好像很抽象,其實很現實。
古人常說一句話:“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國正,人心正了,天心就順了。所以說還要重積德。我們中華民族在傳統文化里經常講有德沒德。不干好事叫失德、缺德。失德和缺德在人間社會就生存不了。所以,“重積德則無不克”,重積德能干成一切事情。
行道立德 濟世利人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 張金濤
作為道門中人,我們的最高信仰是至高無上的道。這個“道”既是化育萬事萬物的總根源、總本體、又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總規律和總法則。而道體現在人身上則是德;德者,得也,修道重在修德,德行就是我們修道、行道之人的根本所在。“濟世利人”則是充分體現我們道教齊同慈愛、和光同塵、服務大眾的人生祈愿和教義宗旨。簡言之,“行道立德”是出世修道的自度法門,而“濟世利人”則是入世闡道的度人功德。我認為,不論出世修行,還是入世濟世,這都是基于道教的教義特征,因時因勢調整的弘教方式,即通常所說的“道常無名”和“隨方設教”。
道教教義思想的創立,源于人類的文明進程。東漢時,祖天師張道陵秉承太上之教,作《老子想爾注》,從而確立了道教教義思想的最早根基。其后,歷代宗師,各大道派,諸山大德均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絕大智慧,不斷充實和完善道教的教義思想,這就是尊道貴德、唯道是從,真一不二,濟世利人。進入當代,人類各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使世界文明在多樣化中發展。而作為中華本土宗教的道教,如何繼承傳統、吸取精華、不斷創新,就成了所有道教徒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近30余年來,道教各大宗枝門派,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精神,博大寬容,兼收并蓄,使道教的教義思想不斷地與社會文明進程相適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我們還需要努力,還需要繼續堅持道教的基本信仰,道心不二。“無為而無不為”,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傳播和弘揚道教的教義思想,以道為體,道法自然,以德為用,立德立言,使中華道教屹立于世界宗教之林。
踐行道教“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思想
澳門道教協會會長 吳炳鋕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一語出自道教的《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也是道教所提倡的理想人倫關系。所謂“齊同慈愛”,就是人應當“物我兼容”,對自然萬物和他人同等慈愛;所謂“異骨成親”,就是將對親人的愛擴大到無血緣關系的他人身上,即親其親以及人之親。道教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理念,體現了道教特有的尊重生命、善待他人乃至萬物的人文精神。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秉承“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思想的慈善實踐活動也需要不斷改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首先,我們要在新形勢下,深刻認識實踐這一思想對于促進道教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其次,我們要積極推進慈善實踐活動的科學化,通過深入學習和調研了解社會發展狀況和社會需要的變化。
踐行“齊同慈愛”思想,不僅是我們道教徒修行的一部分,也是道教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需要我們共同去努力。讓我們秉承“齊同慈愛”思想,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圓滿偉大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道教是一種生活性的文化
臺灣臺北指南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高忠信
道教其實是一種生活性的文化,探索優質的基本衣、食、住、行方式,應對必然的生、老、病、死。但重要的是,道教講究的不是個人的生活文化,而是倡導“首重個體,兼顧群體”,由小我而大我的整體生活文化。道教不鼓勵以犧牲自我而成就別人或團體,因為那不合生命本性;而以保全及成就自我以促進團體利益。完善自己的生命是“重生”,成就團體利益在于“貴德”,在整體之中,個別者若普遍地存在著成就團體利益的理念和行為,也就是濟世利人具體行動,這個團體必然造就出更豐盛的個體利益,這就是美好的和諧共生情境,是中華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社會。
道教通說有眾多神明,而歸納只有兩類神,一是因敬天法地而奉的“自然神”,代表著宇宙自然自有本體,如原始天尊、靈寶天尊等,還有自然現象大能,如風、火、雷、電。另一種代表德性和功德的“人格神”,如寫五千言的老子被尊為“道德天尊”;呂洞賓醫疾濟貧、扶弱助困、除奸鋤惡,被尊為“孚佑帝君”;關公以忠與義的高貴人格顯明世間,被尊為“關圣帝君”;媽祖因救助風災中船難的村人而犧牲性命,被奉為“海神”(又被尊稱為天妃或天后);吳本(字華基)原是一位地方醫生,因醫術高明,被保舉治愈帝王太后奇疾,但他不愿做御醫接受高祿厚俸,仍回民間行醫,在一次采藥中墜崖身亡,人們同樣因感念他的濟世功德,尊奉為“保生大帝”。
道教中也有通俗的月下老人,為人間牽引良緣,又有助生娘娘、財神、平安神,滿足人們期待子孫綿長,富裕、平安的生存愿望,是一種順應人性、實際的、切要的生活性宗教,而其關鍵在于敦促民眾修德、濟世、行功,獲得幸福美滿生活的真諦。
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
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 李宗賢
道教圣典《道德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生態文明的倡導書,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在2500多年前就提倡道法自然,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道要服從天道,實現“天地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目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來自大自然,人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強調人與大自然應當和諧為一,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平等與安寧。并且教人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作為人類本身賴以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道教自古以來提倡“返樸”、“儉約”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節約。對于修真悟道之士,道教更是提倡要求參贊萬物之化育生成,不許傷害或擾亂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一切動植生靈。對內而言是為了培養生態環境,利濟萬物,同參造化。在維護自然生態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數千年來道教無論對于個體生命還是人類生命,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平衡,以及當今世界存在的能源危機,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現代和未來世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智慧源泉。
回歸于“道”
日本道教協會理事長 早島妙聽
道家認為: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時人體也是大自然中的組成部分。站在這個立場上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改變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和諧就相當于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最終會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危機,從而徹底摧毀人類。
現代社會中,人類以文明發展的名義,違反天地自然的法則,任憑欲望肆意不斷開發開采,一味地追求便利和舒適,從而破壞了地球“氣”之平衡,破壞了生態環境,最終導致異常氣象頻發。因此,為了跨越這個苦難重重的時代,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地球,可以說依附于天地自然的生存方式,回歸道之法則才是我們最終的選擇。
道家生存法,講求向水學習,無為自然地順應宇宙的原理法則而生;知足,不被無限的欲望所左右,使身心與天地自然相調和,努力實踐與宇宙萬物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這種生存方式并不意味著人類只是放慢破壞環境的速度,而是人類下決心回歸到無為自然,而與道和諧共生。
順應自然 方能終其天年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林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夠達到的自然壽命的年齡———道教稱之為“天年”。《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乃去,而盡終其天年。”早在幾千年前,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來推算人的壽命。直到1961年,美國生物學家海弗里克根據細胞分裂次數推斷出人的壽命應該是120歲,這就是著名的海弗里克極限。而這個研究結果與我們的祖先對天年壽數的記載是驚人的一致。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卻活不到這個自然壽命,為什么呢?
其實,人類無法享盡“天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視了順應自然,無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今社會,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任務繁重、壓力太大,各行各業競爭激烈,嚴重影響人們的情志和心神。導致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之東流了。其實,做到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并不難,比如,生活規律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順則昌,逆則亡。早睡早起就是順,入夜不眠晨早不起就是逆。所謂“天人合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時間規律和處世為人要做到與自然完美吻合。
這其實做起來也并不難。晚上少一點應酬,多一點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為人處世盡力順應自然。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下來,身心自然而然就會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就開始了。
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因此,懂得道教的養生智慧,學習其養生方法,就能促進人們的生命健康。作為道教工作者,不僅要帶頭學習道教養生方法,而且還要繼續挖掘、大力弘揚道教文化中的養生智慧,這對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正能量。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