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法五人展清談 伍燈篇
欄目分類:時事聚焦 發布日期:2016-07-13 瀏覽次數:次
微影像 | [逸格] 當代書法五人展記錄 伍燈篇
時長:5′37″
策劃:柳青凱
拍攝:高晴
剪輯:李夢
出品:鳳凰書畫網影像工作室
[逸格]當代書法五人展清談 伍燈篇
逸筆紛披見自性 格樓風雨來知音
——伍燈法師在“逸格”論壇上的開示
阿彌陀佛。這個展覽是值得期待的。青凱第一次告訴我他的創意時我就很期待。今天,是開幕的日子。遺憾的是沒有見到鮑賢倫先生,似乎是美中不足,如果鮑先生能到場,就更加圓滿了。不過,美中不足乃是人生的常態。有時候,缺席也是另一種光臨。物理空間里,我們感受到的一切,僅僅是外在的。盡管鮑老師人沒來,我們能感覺到他的存在,不只是他的藝術的存在。
今天,這五個人的聯展,是心氣的相應。當時,青凱提名的是國門和曾翔還有劍楠和我,我說,能不能請鮑老師一起來?青凱說,那他得跟鮑老師商量一下看看。后來,他給我回信,說鮑老師很高興,同意參加,事情就這么定了。人生的一切都是緣分,很奇妙。
剛才轉了一圈,想到一個問題:如果非要我說一說這個展覽,我會有什么角度?
當下,突然有了個想法,如果分別借用佛家的經典來比喻,也許會有點意思。比如鮑老師吧,或者就可以比喻為《楞嚴經》。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讀誦一下《楞嚴經》,對于理解鮑老師的書法,應該會有幫助的。為什么說鮑老師的藝術可以借用佛家名典《楞嚴經》來形容呢?以前,鮑老師的書法在本體上的涉獵面還是比較廣的,并不僅僅只是寫寫隸書而已。我記得二三十年以前他沒少做過探索。但是,現在放下了,最后把書體定位下來,以秦隸為主;這種簡約是一種舍棄,很難。非徹悟之后不可!独銍澜洝诽柗Q是開悟的經典。不是了然人生世態的人,是無法放下對繁華的執著的。只有開悟之后才知道什么是一?何為一即萬?今天,我們看鮑先生的作品,盡管書體相對單一,其實氣象萬千。
以一種書體統攝諸體之妙諦,并讓行家無不贊嘆的,鮑老師是其中的代表,他不僅創造了當代書壇的奇跡,而且真正改寫了隸書的格局,他以他的福報、勤勉和智慧,拯救了當代隸書。當然,鮑先生自己是不會承認這些的,這也是特別令我佩服的!他的德行與作風,是他的藝術成就的基礎。出家之前,只要是鮑老師的作品,我都會下載下來學習,我是他的老粉絲。所以,今天能與鮑老師同襄這個活動,我很高興。
那么,曾老師的作品與佛家的哪一部經典相應呢?我認為是《法華經》,再合適不過了。《法華經》是成佛的經典,所謂開悟《楞嚴》成佛《法華》。大修行人都是以成佛為目標的,不想成佛你學佛干什么?盡管有的人說學佛可以修身養性,其實這種說法好比是用大炮打蚊子,是對佛法的庸俗化。佛法是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鑰匙,可以令眾生超脫輪回、證涅槃樂!如果僅僅只是為了修身養性,盡可以學茶道,也可以學音樂,包括學書法。但是,這些都僅僅只不過是藝術而已,無法令你超凡入圣。即使你學得再好也仍然是個凡夫,甚至可能你會因此而更加執著世間的名聞利養,同時越來越看不起其他同行的人,為什么?這就是所知障!學得越多,負擔越多,甚至學得越好,可能你會越痛苦!因為知音越少,甚至根本沒有人認可你:世間一切真正好的東西,猶如陽春白雪,不可能大家都說你好!這種殘酷的現實,很有可能令你痛不欲生、甚至生不如死!這就是世間學問,讓你歡喜讓你憂。一切世間學問,都屬于有漏之學,都不究竟,都會增加你的妄想,妄想就是苦的根源。
只有佛法才能讓人解脫,才能給人快樂,而且是究竟永樂,也就是涅槃。但如果你沒有發心成佛,是修不出佛的境界的。因為,道,非真心求不得。凡夫之心都是虛的假的,哪里有什么真心可言?因而,凡夫很難取得真實成就。因為,都不是真發心,只是玩玩而已。包括對書法,也不過是利用書法求名求利,很少有真正是為了書法而書法的;用心本來就不純,寫出來的東西怎么可能有純的格調和境界?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純了,比如純粹或者純潔,太難了!沒有純真的心,怎么可能出得來純粹的東西?如果你要他純真一點,幾乎等于要他的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的。他不僅不干了,而且,他還有非常高大上的借口,說“我只是玩玩”,自認為這是一種超脫。實際上不過是借口,是自欺欺人。
雖然你發心成佛,未必能成佛;但如果沒有發心,那是絕對成不了佛的。學書法也如是,沒有發心的話,很難有成就。我認為,真正的書法家必須是五體兼通的,缺一不可。因此,一般情況之下,最多只能說誰是書法家中的楷書家、行書家或者草書家,但他未必就是真正的書法家。書法家這個名頭實際上是很不得了的,一個時代出不了幾個。不像我們現在,到處都是書法家,還有專門的協會,好像加入了協會就是書法家了,所以,很熱鬧。這是不正常的;比如環球變暖,這都不是什么好事。
你可以稱呼一個作者是散文家或者是詩人、雜文家,或者小說家,但你不能輕易說他就是文學家。作為真正的文學家,哪那么容易?必須精通各種文體,而且要有相當之造詣及自成家數的風格與體系;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文學家,往往都是思想家,必須是一個有非凡的心靈的人!
而心靈,只有心靈才可以滋養。所以,沒有發心的人是很難有真實成就的,因為他的心是干涸的。干涸的心就像貧瘠之地,如何生養?不但無法生養他人,也很難滋養他自己。
我認為,在真正的書法家這個概念層面上而言,曾翔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代表;只不過是,對他的評價與他的實際水平有距離。未來50年乃至100年后,如果人們談起50年前或者100年前有哪幾個不得不提的書法家,肯定繞不過曾翔,這是我的看法。
從2008年到北京開始,我就一直在給曾翔當義工,總有人問我:曾翔的字應該怎么看?大部分都說看不懂。我說你看不懂就對了,你要能看懂曾翔的字,那曾翔就不是曾翔了。剛才我說過,真正好的人或者東西,都是陽春白雪,其實沒有幾個人能理解和欣賞。作品如是,為人亦如是。曾翔是真正的書法家,如果把書法界比喻是佛教界,那曾翔就是真正的得道高僧。但他的行止是超越一般人對所謂的得道高僧的定義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是真得道者。道是無相的,我們想象得出的樣子都與道無關。所以,我用成佛的經典《法華經》來比喻曾翔。我想,是很貼切的。
那么,劍南呢?該用哪一部經典來形容?《心經》!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的般若智慧濃縮為260個字,謂之《心經》。劍南的東西就有這樣一種份量,他以碑為用,就像鮑賢倫先生,以一種書體總攝書法之妙諦,實踐了什么是大道至簡,他們倆都做到了。齊劍南的字是讓我從心里折服的,那是真正的書法。不瞞諸位說,劍楠是我為數不多的掏出真金白銀來收藏他的作品的活著的書法家。這是緣分,更是劍南的成功。幾年前我就開始收他的東西。曾翔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有一天跟我說,劍南的東西是真的好。我說,我也這么認為!七年前,《書譜》剛來北京時,我就派青凱代表雜志社去采訪他,并特地為了報道齊劍楠新開了一個欄目!的確,我喜歡這一位留著胡子、表面看起來大樸不雕的漢子,因為他的確是一位真正的書法家。我甚至認為,齊劍南還有一個貢獻,前天跟陳政對話的時候我們談到劍南,當時我有一句話沒說。陳政走了之后我在想,以后有機會我得告訴他。今天機會來了,陳政就在我對面,我就把話說完了吧。我想說的是:齊劍南的寫法,不小心之中拯救了當代碑學!為什么說是不小心呢?因為齊劍南不是存心的,他沒有那種十分明確的抱負,他絕對沒有。但他還原了碑學的本來的面貌,這是不能否認的。其實,碑體書法原來就應該是如此爛漫的,骨子里面必須得有幾分天真,那才是碑體書法。因為它是生機勃勃地,所以才老氣橫秋,這才是真正的碑學。劍楠的書法表面上似乎很粗獷,其實里邊有細到極致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內秀,內秀是帖的精神。齊劍南的探索,給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他給了人們很多聯想。不過,我得補充一句話,在碑體書法方面,如果大家認為,劍南是一位大家的話,我認為,他不是唯一的;因為,起碼還有一位也是碑體書法大家,他就是曾翔先生!曾翔是不顯山不露水的碑體大家。他對碑學的解構和深度詮釋,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只不過是由于他的用筆不討巧而被人們忽視了!因為,他幾乎完全去掉了碑的痕跡。只抽出那一根絲、那根細細的線,但那是大音希聲。實際上,他與劍南一樣,都達致了時代的高峰。我認為,曾翔與劍南是當代碑體書法的兩座并峙的高峰。甚至,在碑學的身份上,曾翔藏得更深。他的相是濟公的相,令人不知是碑或者帖,其實碑帖兼容,那是圓融之妙。他和齊劍楠一圓一方,所謂各盡其妙。所以,他們兩人臭氣相投,彼此的眼神都有點像。
最后,說一說國門。我一直都很贊嘆國門。好像是三天前,我還發了一首詩,第一句是“生子當如何國門”。何國門,這個人我是真喜歡,不是拍他的馬屁,好像他也不屬馬。我對他的好感甚至可以用敬仰這兩個字,我是發自內心的。一個人是否被敬仰,與他的年紀和資歷沒有關系。我認為,國門的作品和成就,尤其是為人,也可以用一部佛家的大乘經典來比喻,那就是著名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督饎偨洝肥强臻T的座殿之寶!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所有摩訶般若智慧盡在《楞嚴經》,而《楞嚴經》的全部精華就在《金剛經》!所謂學佛,究竟學什么?當然是親證菩提,菩提是什么?就是般若智慧。沒有智慧就會犯糊涂,因為糊涂,所以才看不清真相,由是,被誘惑而生種種顛倒夢想,由妄想而胡作非為,造種種業,于是乎,輪回無休止,在無邊苦海中打滾。這就是無明的結果,沒有智慧就叫做無明。智慧,只有智慧,才能令人洞悉一切、了然一切。國門堪稱真正的智慧者,我認為,書壇上極少可以與他相提并論的。我相信,任何一本字帖,只要一到了國門的手上,最多不出三天,他一定能以獨有的面目出帖,只取其心意而不離經典法要,也就是所謂的離一切諸相。這種印心的治學方式,國門的成就堪稱上之上乘者。因此,我覺得,國門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只不過是,大家看到的,是他今生的努力,其實,更為重要的是他前世的功夫。沒有前世就沒有今生,我們今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來世積資糧的。我相信,前世的何國門本身就是某一個高人,而且,他絕對不只是一個書法家而已。時至今日,每當他有一件作品出來,都會令人心動,這是經久積累的,沒有過去世的慧根,絕對不可能。因此,每次看國門的作品,都有一種有如持誦《金剛經》的法喜,所謂在在皆心性,無處不空靈,那是何等的一種修為啊!自重自強自信,而且自負。他的謙虛包含了與生俱來的自重、自信和自負,而這一切,是以他的自強為根基的。之所以無法不贊嘆他,這根本不能怪我,要怪國門自己,是他每次都給了我一種別致的心領神會。
說實話,有這樣的機會,跟這幾位當代的書壇大家在一起,是我的榮幸!他們無一不是逸筆紛披的,揮灑的都是有如赤子的本明自性;盡管展覽的場地不太大,能來的都是知音。我們不能不感恩鳳凰美術館,的確很感恩青凱的用心。感恩在座的各位嘉賓,無畏酷暑而光臨現場,這個展覽非常殊勝!
最后,恭祝大家盛夏吉祥,無不如意!阿彌陀佛。
展覽作品
伍燈,本名張培元,法名雙印,字伍燈,號鶴堂,別署“永樂公”(因師承永春、長樂之學,合而紀之)。幼承家風,習儒修道禮佛,懐經世報國之志;定居香港,常住北京。
做為于右任先生的再傳弟子,他以深厚的國學功底打通了六體書法的內在關系,并因久潛詩書畫印之淵源,因而成為當下能將甲骨文寫得如其楷書一樣具有魏晉風度的人。
——鳳凰畫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