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暢談老莊思想 探討社會治理
欄目分類:時事聚焦 發(fā)布日期:2016-07-13 瀏覽次數(shù):次
編者按:7月7日,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社會治理學術論壇在我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老莊優(yōu)秀思想文化與社會治理”這一主題,分別從以德治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發(fā)展、人文主義精神等多個方面作了精彩發(fā)言,共同探討老莊思想與社會治理之間的淵源、影響及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將有關專家學者的主要發(fā)言內容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治理中國要“以道蒞天下”
中國社科院文哲學部副主任、研究員李景源認為,中國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在世界文明史上,老子是和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比肩的哲學家。《道德經》中蘊含著解決人類發(fā)展問題、世界治理問題的深邃智慧,我想從歷史觀的角度對老子“以道蒞天下”的思想談幾點看法。
一、《老子》一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老子的《道德經》是對道的贊美詩,道是老子哲學中的最高范疇,也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家文化在中國建立起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哲學體系。
二、《老子》一書集中闡述了兩種超越者之間的關系。世界上只有兩種存在具有超越性,一個是世界本身及其規(guī)律,老子稱之為道,另一個就是人。所謂道的超越性,它超越了人的主體性,對人的生存構成必然的、無法超越的限制。
三、人的價值選擇內在于歷史必然性。歷史必然性作為現(xiàn)實性的展開,是世界普遍尺度即“道”與人的價值尺度辯證、歷史的統(tǒng)一過程。
四、“以道蒞天下”何所指?在道家那里,天道與人道、事天與治人相通。老子不僅把民心向背作為天下興亡的晴雨表,而且強調了民生的榮枯決定著民心的厚薄和向背。就政府與百姓的關系而言,民生就是善為道者的樞,基本民生的托底保障,是“愛民治國”的重中之重。
“道法自然”思想有助現(xiàn)代社會治理
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陸勤毅認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道家文化影響中國社會2000多年,充分顯示出它在中華文化派系中的生命力,今天我們討論社會治理這個話題,仍然能從老子思想中得到一些啟示。
啟示之一:現(xiàn)代社會治理應該以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為遵循。老子將天地萬物的產生歸結于自然之“道”的運動,其中當然包括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運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運動有其統(tǒng)一的客觀規(guī)律,這就是統(tǒng)一性和社會性并存的關系。
啟示之二:現(xiàn)代社會治理應該堅持以人為核心。老子思想把“人”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核心是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特別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放在了突出位置。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治理當然要圍繞“人”來做工作。
啟示之三:現(xiàn)代社會治理應該以建立和諧社會為目標。和諧社會是包括老莊道家學派在內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們長期追求的目標。社會治理法制化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目標的原則和前提,也是全面實現(xiàn)依法治國方略的基礎性工程。
老莊思想對王安石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副主任劉豐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儒道互補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從儒學的角度來說,批判、吸收道家思想是推動儒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宋代的儒學是義理之學,其義理來源之一就是道家思想。在這一點上,王安石也是如此。王安石及其荊公學派的門人弟子對于老莊思想的重視,對整個思想界也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北宋的性命之學與老莊思想的關系。受老莊思想影響,王安石對于北宋性命之學的發(fā)展以及北宋性理學的發(fā)展是有很大貢獻的,對士人以及整個學風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王安石的思想與老莊思想。王安石的思想宏大,一般來說,對中國古代思想家而言,天、道都是最高的范疇,在王安石的思想中也是如此。王安石認為道有本有末,有體有用,是自然與形器的統(tǒng)一體,因此他對老子的“道常無為”、否定禮樂制度的觀點提出批評。
第三,王安石的經學(三經新義)中,也融合了道家思想。在《莊子》一書中,“心齋”與“祭祀之齋”有本質不同,但王安石又將二者調和起來,這恰好也反映出王安石綜合儒道的思想傾向。
“道”的多項發(fā)展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承貴認為,“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20世紀和20世紀以前所講的“道”是不同的,我想講一下20世紀之后對“道”的詮釋。
20世紀的中國學者們借助西方的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觀念、思想、命題等進行理解,老子的“道”也在其中。從治理的角度、和諧的角度、生態(tài)的角度等來理解老子的“道”都可以。
20世紀以來,對老子“道”的一個詮釋,可以劃分為三大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向;第二個方向,剛才我們很多的專家、學者、領導都提到,人文主義方向;第三個方向是科學主義方向。不管你怎么樣的詮釋,怎么樣具體的解釋,我都可以把它歸類到這三大方向之中。
老子提出的“道”,第一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對現(xiàn)實的關懷;第二是反對戰(zhàn)爭,體現(xiàn)人文關懷;第三是對人類文明的檢討,我們現(xiàn)在有物質財富,有高樓大廈,有核武器,可是又有多少人去關心它對人身的傷害呢?第四是對平等公正的追求;第五是對人性與生命的關切;第六是對民生的重視;第七是對處事方式的思考;第八點是對人格的尊重和保護。
“無為”與“自然”的治國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研究員陳靜認為,我們站在現(xiàn)在的立場去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局面,從我自己的研究出發(fā),可以說當時有三個比較大的思想動機,一個就是功利主義的思想動機,一個是道德理想主義的思想動機,還有一個我認為是莊子所代表的自由主義的思想動機。
孟子和莊子在反對功利主義的立場方面是一致的,反對的理由不一樣,孟子是道德主義立場的反對,莊子認為道德主義反對功利具有歷史局限性,是有弊病的。莊子認為,道德作為規(guī)范人際關系的原則,它可能以外在的權威來對人進行束縛;道德可能工具化,作為安頓社會的方式。
莊子在談治理天下時,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和“自然”。“無為”是對管理者說的,自然的主體是普通人、老百姓,或者說被管理者。莊子認為,應該是管理者的“無為”成就普通人的“自然”。
莊子的思想對現(xiàn)實社會的意義,我認為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它對治理限度的提醒,不是說什么都需要管理者去治理,要把握好一個“度”;第二是治理的目的。我覺得主要是安頓社會。總之,我認為本次論壇從老莊思想來探討社會治理,非常有意義。
怎樣解讀《道德經》
安徽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臧宏認為,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常新的問題。因為歷代注家尤其是當代讀老的人、解老的人中,能夠對《老子》或《道德經》作出正確解讀的,真可謂是鳳毛麟角,而作了錯解或曲解者卻比比皆是。這是為何呢?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個方法論的問題。
應當如何給《老子》、《道德經》作一個準確的定位呢?我認為,它應是一部關于生命、關于“宇宙——生命”系統(tǒng)的“大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告訴大家,老子也是十分重視“知”這個觀念的。“知”是全書的總綱,這是多數(shù)注家所持的觀點。
既然這個“知”是《老子》第一章的核心,是第一章的“綱”,那么“知”也自然成了把握整個《老子》的一把鑰匙。因為《老子》全書就是講一個“知”字的。
為什么讀老與讀莊要相結合?因為莊子絕對是《老子》或《道德經》的權威解釋者。
《道德經》與《莊子》相映交輝,相得益彰。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經》是描繪“體”的典范,而《莊子》則是描繪“用”的楷模。請記住:二者全不是為了教育別人而寫的學術著作,二者全是對自心的描繪。
評說當代新道家
中國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劉仲林認為,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當代新道家,都必須以“道”作為核心概念。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道”是當代新道家的最核心概念,也是當代新道家最主要的理論特征,更是安立價值世界的根本意涵。
一、人文之道——以人文為背景的“新道家”思潮
構建當代新道家的六個方面,“道”論,“德”論,倫理價值學說,修養(yǎng)論與境界論,個人自由論與社會和諧論,社會國家管理學說。
二、科學之道——以科學為背景的“新道家”
道家思想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總結歸納為四個基本論點:道實論、生成論、循環(huán)論、無為論。
三、創(chuàng)造之道——以綜創(chuàng)為背景的“新道家”
以綜創(chuàng)為背景的“新道家”,主要指傳統(tǒng)道家觀與綜創(chuàng)觀結合,進行思想創(chuàng)新和理論建構的發(fā)展思潮。
應當指出,以綜創(chuàng)為背景的“新道家”,不是狹義的,而是廣義的。一方面,以綜創(chuàng)為背景的“新道家”堅持以“道”為最高追求,在道的框架下建構理論,符合道家的基本觀點;另一方面,因為綜創(chuàng)論中的“綜合”不僅主張中國諸子百家綜合,而且主張中西文化綜合,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道家的邊界,所以歸入廣義的“當代新道家”為宜。
道家文化對法治的啟示
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李霞認為,從表象來看,道家文化與法治的關聯(lián)并不十分緊密,但是從思想實質來說,道家的精神恰恰十分契合法治精神。
譬如,道家的天道思想觸及到了法治公正性這一靈魂,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揭示了法治科學性的需求。總之,道家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通過不同理論形態(tài)與法治相關的融合,為今天的法治建設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源。
道家文化的法治啟示:
一、道家思維方式的法治啟示:人類法治須以公平正義為準則。道家思維方式有一個重要特征,即推“天道”以明“人道”。道家之所以確立這種思維方式,是要在思想層面反映“天道”為“人道”立法、自然為人類立法這一宇宙秩序。
二、道家生命觀念的法治啟示:法治建設須以保護環(huán)境為職責。道家生命觀是一種宇宙大生命觀,它始終將人類生命活動與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就我國現(xiàn)階段的環(huán)保形式來說,要加強環(huán)保立法,在環(huán)保立法中要強化人對自然保護的責任,要強化國家公權力機關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主導責任,要加大環(huán)保法治宣傳力度。
三、道家治國理念的法治啟示:依法治國須以尊重規(guī)律為基層。首先要堅持科學立法,其次要堅持嚴格執(zhí)法,第三要堅持全民守法。
道家思想與社會治理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立柱認為,老子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思想之本在于“道”,司馬遷說“老子修道”,《道德經》中“道”和“德”用得最多;另外,像“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經驗性的總結也很多。
老子的治理思想方面,首先要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一個人作為社會最基本的一分子,如果有修養(yǎng)這個社會就好治理,這種思想被儒家運用得很多,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論,實際上也是老子思想的引申、學習和發(fā)展。
亳州人曹操能夠成功,發(fā)揮了老子思想中的“儉”,“儉”讓他得到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最后也得到了天下,深刻理解老子思想,以道治理天下并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就是曹操。
老莊道家思想的精髓,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在“道法自然”,它使人們認識到自己作為自然之子的本源,保持純然樸實之心的重要。后來進入后工業(yè)文明,道家思想有了新的生機。
簡單而自然地生活,是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的精神實質,這也是中國文化追求大美精神的根本所在。
將老子研究上升到新高度
福建省老子研究會會長李德建認為,亳州這個論壇從老莊思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生態(tài)建設、到法治中國,到今天的社會治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建議利用這個神圣的平臺,加強對《道德經》的基礎研究、體系研究、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
道就是中國文化當中的文化理想,我們只有建立在對這種文化理想的追求上,才能形成文化自覺,才能形成文化的力量。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核心競爭力的要素,包括和諧社會理論模型的建構,這也是綜合國力中的基本要素。
老子在我看來,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能夠通過精煉的語言把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解釋得這么清楚。老子是哲學之父,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光輝,他的思想是整個人類的里程碑。
老子是科學之母。他靠的是心靈的思考,老子《道德經》中的相對論等,受到世界上一大批科學家的認可。
老子思想蘊含管理哲學,“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就是老子天人合一的宇宙學思想。道還有宇宙萬物核心機制的內涵,其最大的貢獻是宇宙本源的發(fā)現(xiàn)與描述,這是獨一無二的。
在老子文化體系研究方面,希望能夠推出現(xiàn)代化的大道科學思想體系,由基本的研究上升到體系的研究,從而到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