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國道教生態教育座談會綜述
欄目分類:時事聚焦 發布日期:2016-07-13 瀏覽次數:次
本世紀初,陜西道教界發起了創建生態道觀活動,逐步輻射到全國,先后在陜西太白山和江蘇茅山召開了3次研討會(論壇),并與世界宗教與環保基金會等國際機構合作,參與創建綠色歷史文化名城活動,共同致力于應對全球氣候危機。近年來,“生態道觀”模式得到了全國宗教界的認可。4月17-19日,來自國內十余省市的道教宮觀代表、部分道教學者和世界環保組織的代表齊聚美麗的漢水之濱、茶鄉紫陽,參加第四次中國道教生態教育座談會。
此次座談會由陜西省社科院道學研究中心和紫陽縣道教協會聯合主辦,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淵谷基金會、陜西終南山樓觀臺、江蘇茅山道院協辦。座談會主題是“美麗中國,道教前行”。世界淵谷基金會主席阿拉德,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彭馬田,國家宗教局外事司副巡視員趙建政,陜西省宗教局副巡視員吳聯友,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任宗哲,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孟至嶺、袁志鴻等嘉賓出席。
紫陽縣位于陜西省最南端,以秦嶺為父、漢江為母。青山綠水滋養下的紫陽有著眾多的美譽,它是“名茶之鄉、民歌之鄉、板石之鄉”,但它最為人所樂道的是與道教的不解之緣。我國歷史上因道教得名的地方不少,其中以道教人物名號命名的卻鳳毛麟角,紫陽縣就是其中之一。900多年前,道教南宗鼻祖張伯端在此隱修,留下了《悟真篇》等道教專著,被道教奉為金丹派南宗始祖,對后世道教產生了深遠影響。1512年,該地置縣時即以張伯端的道號“紫陽”命名,意為“紫氣東來,陽光普照”。500多年后,紫陽兒女把這方水土裝扮得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深受道教文化浸潤的紫陽成為舉辦第四次中國道教生態教育座談會的必然之選,也希望借此機會向世人展示和分享他們的綠色生態建設成果。會議期間,還舉行了綠色城鎮加盟儀式,陜西紫陽、江蘇句容、陜西周至厚畛子鎮跨入世界綠色歷史文化名城行列。
會上,與會代表暢所欲言,總結和交流道教生態教育經驗,探討進一步推進生態道觀建設的路徑。
彭馬田(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道教是世界環保先行的一種文化傳統
道教是世界環保先行的一種文化傳統。你們有世界上最環保的文化傳統和宗教,我們自然基金會、淵谷基金會以及聯合國的工作,只是提供一個平臺,更好地幫助你們,推進你們的環保項目。道教包含有一種世界先進的環保思想,而你們正在踐行這個環保思想,并且為世界樹立了榜樣。
阿拉德(荷蘭淵谷基金會主席):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應該達到平衡
就像道教所說的陰和陽一樣,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應該達到平衡。這就是為什么中國道教不僅在中國,而且對于整個人類世界生態平衡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所以我非常高興看到在座的各位不僅是來自道教界的,而且有學術界的、社會各界的,大家共同努力,幫助中國及世界實現這個平衡,實現環境與人類發展之間的平衡。
趙建政(國家宗教局外事司副巡視員):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
我們要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理念,像道教主張的,把人類作為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不光是道教界,整個社會都要倡導和宣傳生態的理念和思想,從法律法規方面去規范、倡導環保觀念,重建良好的生態環境,避免動物的滅絕。這也能使人類擁有和諧的生存環境。
任宗哲(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道教生態教育是難能可貴的應世精神與入世踐行
中國道教生態教育活動,既是對道教傳統教義和精神的回歸與傳承,也是對現實的政策要求做出的積極回應,是當代道教重視自然與生命、重視環境保護及教育的一個重要體現,是難能可貴的應世精神與入世踐行。
袁志鴻(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關鍵是引導大眾都去關注、都去推動善行
在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事情不在大小,關鍵在于引導大眾都去關注、都去推動善行。植幾棵樹為自然增氧,能步行就不要開車,節約用水、節約用電。既然高香大燭會污染環境,就文明敬香,心香一柱,心到神知。總之,關愛自然,時時想著生態美好,這是我們生態教育的目標。
楊世華(江蘇道教協會會長):懷有一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茅山道觀里所有電線桿和電線全部下埋;垃圾桶所有標語為生態材料;景區所有電器都用生態布包起來;景區路燈都使用太陽能。在建設過程中,懷有一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遇到樹木妨礙時,對樹木采取保護措施;對于自然的石頭也不挪動,讓它在殿堂中、在院子里存在。燒香方面,去年我們在道觀里做生態文明宣傳,現在燒的香已經非常少了,而且是環保香。
贠信升(陜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道教宮觀和整個社會的環境取決于我們的態度
道教宮觀環境如何,整個社會環境如何,這個取決于我們的態度。只有提高認識,努力創造條件,我們的宮觀環境、社會環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陜西很多宮觀在保護環境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比如榆林臥云山,道教生態植物園、黑龍潭山地植物園,是我國陜北沙漠的一片綠洲。從廟觀的建設到園林的種植美化,經過了數十年辛勤努力,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沙漠植物園,植物品種達1317個(122科367屬)。目前,已有一批植物品種試種或引種成功,開始造福陜北人民。
鄒通玄(陜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華山道教協會會長):讓普通信眾正確理解燒香的意義
各道觀多印一些針對普通信眾的宣傳資料,給他們講文明敬香的意義,要他們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在生態道觀建設上起作用。
謝陽舉(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研究所所長):創新生態哲學、影響信眾、引導社會
道教坐擁中國古代生態思想資源,而又有自己的宗教性組織基礎和社會實踐途徑,正可以通過自己綠色化明顯的宗教思想創新生態哲學、影響信眾、引導社會,為實現新歷史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使命做出較大的貢獻。
樊光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道學研究中心主任):按照宣言提出的方向繼續做好生態保護工作
《紫陽宣言》特別提出三個方面,其中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要推廣低碳生活方式,不僅是我們自己做,而且要向社會推廣。二是充分發掘道教文化遺產,服務社會。這個遺產最重要的就是道教的“三生”,我說就是“三生有幸”。一是生命觀,二是生態觀,三是生活觀。把這三方面結合起來,從我們自身做起。
(文/鄭 琢,作者單位為中國道教協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