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劍源流
欄目分類:武術交流 發布日期:2018-06-03 瀏覽次數:次
武當劍術是我國傳統劍術,是武當山鎮山劍法之一。據云,傳自武當,乃祖師洞玄真人張三豐受真武之大法,為護道降魔而創此劍法。以后又立成九派,分為三乘。上乘是偃月神術,即字、柱、極三字之派;中乘是匕首飛術,即符、鑒、七三字之派;下乘是長劍舞術,即釜、籌、丹三字之派。將三乘之精要神、飛、舞三字貫于九派九字之中。數百年來因其術玄秘,又受道教自我封閉、“寧可失傳,不可誤傳”之約束,及“道不亂講,技不亂傳”之原則,因此,今人所見僅有下乘功法。
據《道統源流志》載:“張三豐真人,名君寶,字玄玄,元季,遼東懿州人,好道善劍。”因其狀邋遢,故號為邋遢張,嘗結廬于武當山。趙宋時,徽宗詔之,因北方多匪,道路阻梗而不能進,祖師以劍飛擊之,群盜盡被殲滅,故此武當劍術聞名于天下,有“武當劍,少林刀”之稱。嗣后,至元順帝時,祖師在武當山收弟子八名,到嘉靖年間游浙江鄞縣四明山,續傳張松溪一人,前后共九人,成為三乘九派焉。張松溪列為下乘第九“丹”字派之一也。近代所傳武當丹派劍術即是“武當下乘丹字派第九派”的簡稱。
根據目前所發現有關武當內家劍術之源流較完整的是宋唯一大師在1922年撰寫的《武當劍術》。從其撰寫的《武當丹派劍術系譜序》所載,祖師傳劍于張松溪為丹派內家劍術第一代。
張松溪,河南登封縣人,明嘉靖年間最著名的技擊家。偶游于四明山,見一道士行水上,趨過分水嶺,異之。求與交手,許時即被掀翻伏地,知非凡人,因拜為師。叩問道號,道士曰:“吾非他,乃世傳之三豐也。”遂留張君于四明山,在此學劍,從此開傳,為武當下乘丹字第九派,四明內家之劍術也。
第二代傳人趙太斌,山東泰安縣人,武技絕世。明萬歷九年立擂于泰安,三個月未逢敵手。張松溪登臺交手,趙太斌被點一指,即痛徹于心。后求拜叩為師,張君言:“此是武當三豐祖師之傳,鄙人何敢為師,君欲學之,后以師兄呼之可也。”便將劍術授之。
第三代傳人王九成,湖北均縣人,有名的武術家。清順治元年販貨南洋,匹馬出都。一日行至半途遇二匪攔劫,持兵器交手即將敗去,突于林中飛出一人,仗劍一擊,則二匪鼠竄而逃,叩請大名知是趙太斌,別號丹云山樵,王君求拜以為師。趙君言:“余不敢當,如必相從,君以師兄呼之可也。”乃授以劍術。、
第四代傳人顏昔圣,湖南衡山縣人,康熙二十年因赴試,夜晚借宿古廟遇王九成,同榻就寢,約近更許,窗外隱隱弄影,乃一怪物,顏君懼恐將要呼喊,突見一道寒光穿射窗外。天明將此物撿回,乃是一支長三寸許,白光晶瑩之劍。王君告之:“既然相遇,何敢深隱,此我之劍,我即劍士也。”顏君拜請為師,王君允之,授以劍術。
第五代傳人呂十娘,浙江鄞縣人。雖為女輩,然素性好武。其父呂曉村與顏昔圣乃至友,一日在雪地同游,見顏君踏雪無蹤,問其故,顏言:“既系莫逆,何敢深隱,我劍士也。”后命十娘拜而為師,顏授以劍術。
第六代傳人李大年,陜西華陰縣人。早孤。清乾隆二年,呂君訪女,路遇大年,時九歲,鄉人多為其訴苦,呂君深感同情,將李君攜帶入四明山,傳練劍術。
第七代傳人陳蔭昌,安徽人。少任俠,喜拳勇。乾隆四十八年游歷九華山,中途遇雨,夜深求寢于李大年家中。夜深月下,見主人舞劍,一擊之間,如有萬道金蛇,不禁喝彩,遂啟扉出拜,求主人為師,主人允諾,遂傳授其劍術。
第八代傳人張野鶴,直隸曲陽縣人。喜交游,聞有奇人“安徽陳蔭昌者”,遂去拜訪,借廬憩息,張見案頭有書,偶一翻閱,見書內有詩一首,曰:“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吾問世間人,誰有不平事。”后署丹云旅者陳書。經張君苦問主人,陳君答曰:“劍術神奧,何敢輕言,鄙人粗知大略,不欲對人炫布也。”張求拜為師,陳君不能卻,遂傳其劍術。
以上所述,系根據近代武當劍宗師宋唯一所著《武當劍術》之記載,在劍譜自序中得知宋唯一從技于張君野鶴,對發展武當劍起著承上啟下的貢獻,而成為武當劍第九代傳人。
宋唯一,名德厚,號飛丹九兒,約生于1855年,遼寧北鎮縣正安堡人,屬鑲紅旗滿族。十五歲時遇其父至友武當劍八代傳人張野鶴拜授為師,學練武當劍術。
第十代傳人李景林(1884—1931年),字芳宸,又字芳岑,河北省棗強縣人,武術世家。其祖以技擊聞名于兩河間,幼時得父之傳授,頗有俠士之風。交游塞外遇武當嫡派異人皖籍陳士鈞,受業“人盤劍術”。后因報國心切從戎而棄“地盤、天盤”各劍術。1922年駐守錦州時,其部下丁齊銳駐軍北鎮,見宋唯一所著《武當劍術》如獲至寶。因此,李君景林登門拜訪,恭謹求教,宋君授以武當劍術。1924年,宋君再次應李君聘請至天津傳授劍術,從而使武當劍術進一步披露于世。李景林所傳門人甚眾,其中許多人成為近代武壇名宿,武當劍術家。
第十一代傳人孟曉峰(1883—1977年),河北省安國縣人。幼入行伍,與李景林曾是同僚。后孟君出任山東省主席副官長時,李君赴濟南與之聯系,為籌建山東國術館事,遂將武當劍術單練全套六路一百三十二式悉數傳之。孟師苦心修習,得其精髓。在垂暮之年從事整理《武當劍》并授徒傳技,廣播桃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